Discuz! Board 首页 资讯 查看内容

资讯

订阅

中美冲突一触即发,按照中国目前的实力,能否与美国一较高下?

2022-08-10| 来源:互联网| 查看: 317| 评论: 0

摘要: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与国际影响也在与日增。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作为当今......
抖音充值便宜 https://www.oeoka.com/dou-yin-chong-zhi/

如今,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军事实力与国际影响也在与日增。俗话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自然不愿看到自己的霸主地位旁落它国。

自从中美贸易战爆发至今,美国利用金融战、科技战与台湾牌等手段对中国进行持续的打压与遏制,两国关系也由此急转直下,时常走在军事摩擦的边缘。对于美国这个对手,我们其实并不陌生。早在70年前,中美两国就在朝鲜半岛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较量。

在这场新中国“立国之战”中,装备远远落后于对手的志愿军,硬是把“武装到牙齿”的美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了三八线附近。而彼时,中国的经济总量还不到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中美两国的综合国力都有了质的飞跃,两国关系也犹如过山车一般经历了几起几落。

虽然在这段时间里,中美两军再也没有发生过正面碰撞,但对于美军,解放军却始终保持着高度关注与重视,甚至一度被军迷戏称为美军最大的“铁粉”。

经过数十年建设,昔日“小米加步枪”的我军终于发展成为目前全球第二大军事力量,并还在以极快的速度拉近与美军的距离。

那么,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冲突,按照中国目前的实力,是否有能力与美国一较高下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要先来看看两国目前的大致情况,以及可能爆发冲突的时间与地点。

从中美两国的人口、经济、军事等硬实力来看,双方基本处于同一档次,其中美国在总体上略占优势,但中国发展速度更快,潜力更大。

美国目前的人口约为3.3亿,GDP总量为23万亿美元,现役部队总数约140万人,军费超过7200亿美元。在美国军事力量的组成中,最具优势的当属拥有11个核动力航母战斗群与75艘核潜艇的美国海军。

而拥有6000余架各型飞机,其中不乏F-22、F-35这样第五代机的美国空军实力也相当不俗。可以说美国凭借庞大的经济体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充足的军费,在全球范围内鲜有能与之匹敌的对手。

中国目前的人口超过14亿,GDP总量为14.72万亿美元,现役部队总数为200余万人,军费超过2000亿美元。

近年来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水平发展迅速,一线部队在重装备方面与美军已经没有了明显的代差,在高超声速武器等部分领域甚至还有一定的技术优势。

到2025年,中国将拥有三支航母编队,以及更多的新一代战斗机、轰炸机、驱逐舰与高超声速武器,其强大的反介入和区域拒止能力将使美军很难在战场上掌控主动。

据各方初步推断,如果中美之间爆发军事摩擦,时间很可能会在2025年左右,冲突区域应该会在台湾海峡或南海海域。这场中美之间的巅峰对决大概率会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届时,双方将会在水面、水下、空中、大陆沿岸以及太空和网络空间展开殊死较量,战争烈度预计将超过冷战之后的任何一场地区性战争,持续时间可能会是数周。

也可能会是数月,具体还要取决于战场情况,以及两国的战争潜力、战斗意志与各自的“筹码”。

据统计,美军目前约有超过一半的军事力量集中在亚太地区,更确切的说是部署于以日本列岛为核心的第一岛链与以关岛为战略支点的第二岛链上。

如果确定与中国开战,美国首先会在印度洋与西太平洋截断中国的能源通道,继而用电子战的方式对解放军的C4ISR系统进行干扰与压制,再用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攻击解放军的集结兵力、军事物资与后勤设施。

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中国东南沿海的各个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也难免成为被攻击的目标。

不过,随着第一岛链与第二岛链相继被中国的弹道导弹与远程轰炸机所覆盖,美军很可能会在冲突爆发后放弃第一墙,甚至第二岛链,直接从第三岛链与美国本土起飞战略轰炸机对中国的军用或民用目标实施远程打击。

中国方面肯定也不会坐以待毙。作为回应,解放军将使用东风-21D与东风-26(反舰)弹道导弹、鹰击-18与鹰击-12A反舰导弹、东风100巡航导弹、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对中国周边乃至第二岛链上的美军目标实施立体化攻击,彻底消除其对我方的威胁。

而面对中国的高超音速武器,目前美军现役的防空导弹将很难进行有效拦截。

至于美军曾经令人望而生畏的F-22、B-2等隐身战机,在现如今中国的反隐身技术面前很难占到便宜,更何况我们也有相对应的歼-20、歼-35、轰-20等隐身飞机,完全能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当然,美军方面也并非毫无优势可言,其水下力量依然是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难以企及的。

虽然中国最新型攻击潜艇在安静性方面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美国海军的核潜艇不仅性能极为先进,且保有量极大,如果再考虑到美日拥有全球最强的反潜能力,在水下对抗中我军恐怕很难占到上风。

而在卫星、网络战以及C4ISR系统方面,中美双方可以说是各有千秋,都有针对对手的反制能力,到时候就看临场发挥了。

我们都知道,大国之间的冲突,比拼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实力,还包括经济、内政、外交、社会治理能力以及国民的凝聚力等。

据统计,中国在战时能够动员的总人数可达上亿,几乎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一半。在总动员的情况下,大量生产民品的工厂很快就可以转为军用,届时中国的军工产能将达到一个令人瞠目的数字。

而反观美国,过去几十年的去工业化导致其国内的工程师与产业工人数量锐减,曾经的“民主兵工厂”已经很难再现二战时期那种四天造一艘“自由轮”的盛况了。

2022年6月,美国空军少将卡梅隆·霍尔特曾对外表示,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花费1美元就能获得美国花费20美元才能获得的产品。

笔者认为霍尔特所说的20倍着实有些夸张,但即便只有两三倍,美国也会被中国的制造业拖垮,从而在这场耐力与韧劲的比拼中陷入被动。

不过,中国也并非完全没有软肋。在战场上能与美国势均力敌并不等于中国就能在这场较量中轻松胜出。从中国的经济结构以及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两头在外(原材料与市场在外)的外向型经济极有可能将中国置于相对不利的境地。

目前,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额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五成,而美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只占GDP的四分之一。

假设中国的全球贸易总额下降50%,那么战争爆发一年后,中国的GDP大约会下降25%至35%,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只会下降约5%至10%。

此外,中国的原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达到了60%,其中一大半从中东进口,原油储备仅能满足一周的需求。铁矿石的对外依赖度更是超过了90%,其中绝大部分是从澳大利亚与巴西进口。

假设中美关系极度恶化,美国势必会软硬兼施地逼迫上述国家切断对中国的资源供应,致使中国在经济上蒙受重大损失。而以目前中国海军的远洋作战能力来看,一时半会很难突破美国的海上封锁。

中美冲突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对抗,也是这两个国家所代表的势力范围之间的角逐。从现状来看,美国在拉帮结派方面的能力要远强于中国。

不难想象,在中美开打之后,包括日本、澳大利亚,以及欧洲诸国在内的美国盟友极有可能会卷入到这场冲突中来。

这些国家会为美国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例如允许美国使用其国内军事基地、提供后勤补给等,甚至不排除其中一些直接参战的可能。

与此同时,与中国关系较为紧密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等也应该会对中国伸出援手,例如为中国提供原油、天然气,甚至是武器装备等。但这些国家对中国的帮助将极为有限,有些或许只是象征性的。

说到底,目前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注定了中国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只能依靠自己。

中美战争一旦真的爆发,其走向与结果将很难预测。中美两国都拥有可以进行长期战争的资源与能力,也都很难在短期内让对方俯首称臣。

如此大规模的战争不可能不影响到两国的经济活动与社会稳定,万一局面失控,甚至有可能导致政局动荡。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很难有真正的“赢家”,它更可能会是一场没有明确“结果”的战争。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不是小事。

尤其是与美国这样的超一流对手对抗时,我们更不能懈怠与轻敌。种种迹象表明,今后十年会是中美关系的高危期。

因此,在中美“摊牌”之前,我们还是应当做好各方面准备,例如尽快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全新发展格局,稳定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加大对科研领域的投入力度,将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加强部队的装备建设与体制改革,不断强化解放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将战时对自己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好在虽然美国国内反华声浪不断涌起,但中美爆发战争的可能性依然很低。

美国似乎更愿意采取迂回战术,利用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矛盾从中作梗,这种方法要比美国直接下场成本更低,代价也更小。

美国精英阶层对中美爆发军事冲突的后果是非常清楚的,近两年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多次致电中方就已经表明了“斗而不破”是两国博弈的基本底线。

事实上,中国也不希望中美关系发展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对于中美关系,中方历来主张“和则两利,斗则俱伤”,强调双方应该“求同存异”。

但如果美国一意孤行,不断挑战中国底线,甚至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中国也一定会奋起反击,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分享至 : QQ空间

10 人收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邀请

上一篇:暂无
已有 0 人参与

会员评论

关于本站/服务条款/广告服务/法律咨询/求职招聘/公益事业/客服中心
Copyright ◎2015-2020 绥化新闻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绥化新闻网 X1.0